食品安全問題,我們一天就要消費40億斤食品,真正我們能碰到不安全食品的概率可能很少。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食品金屬檢測儀抽檢合格率都在95%以上,況且不少專家也指出,不合格食品中以假冒偽劣食品居多,而假冒偽劣不等于食品安全問題。當我們從新聞看到食品安全案件時,就告誡親朋好友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這豈不是聳人聽聞?我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真的什么都不敢吃嗎?另據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50%的人認為當前食品安全謠言較多。這說明理性的消費者越來越多,而“謠言止于智者”,我們不能被經不起分析的謠言所誤導。
對于食品安全,我們也應發揮個人的作用,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對“油條哥”這樣的誠信守法者,我們要不吝溢美之詞,大興向善之風;對鋌而走險的不法分子,我們要及時揭露并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不使心存僥幸者逃脫法網;對于不實謠言,我們要理性分析、善于戳穿,正本清源。
食品安全事件的多發表明,食品安全涉及多個環節,多個主體,多個地區,多個階段,因此,治理這個領域內的不法行為,必須準確判斷,準確出擊,準確鏟除。所謂“準”,不僅要體現在打擊對象上,也要體現在案情分析上,不僅要體現在個案處理上,也要體現在形勢研判上,不僅要體現在生產、流通環節,也要體現在金屬探測儀監管環節。
過去,一些大企業看上去相對規范,因此監管上就流于形式,還會頒發“放心企業”或“放心食品”的牌子。但從這兩年接連發生的大型食品企業出現嚴重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訓來看,“牌子”式的監管模式走到了盡頭,監管必須是動態的,是不分大小企業的,是不能先入為主的,要把所有企業的生產行為都要放到金屬檢測儀監管的視野中。再比如,有些食品安全案件涉及多個環節和地區,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必須順藤摸瓜,不惜一切代價把所有的問題都查清楚,把所有環節的病癥都找出來,把所有違法者都送上法律的審判臺,唯有如此,才能算得上是準確打擊和精確鏟除。